- [05-04]·艺术设计学院(湘瓷学院) 学生安全文明专项教育活动
- [06-22]·艺术设计学院举办2017届毕业设计作品展
- [06-22]·艺术设计学院举办钢笔淡彩写生作品展
- [06-22]·艺术设计学院召开服装设计本科班师生座谈会
- [06-22]·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各类技能大赛喜获佳绩
- [05-27]·关于申报2017年度校级科研课题的通知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讯( 通讯员 叶智超 ) 在热情奔放的七月盛夏,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学子们携带着知识和热情, 组建两支校级团队和两支院级团队 投身于意义深远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从7月7日至1 4 日, 两支校级团队同学们 的身影如同山间清新的微风,轻拂过娄底市新化县水车镇锡溪村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不仅用知识之光点亮了乡村的夜空,更以青春的热忱和活力,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点燃了乡村的希望。
活动期间,学校副校长程志群,党委委员、副校长彭波看望同学们并出席了与锡溪村共建“德育实践教学基地”的授牌仪式。程志群、彭波与同学们亲切交流,询问了他们的食宿和安全情况。程志群鼓励青年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彭波鼓励志愿者们积极工作,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注意安全,圆满完成实践任务,充分展现科院学子的青春风采。
宣讲团的成员们在数日的辛勤工作中,认真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满腔的热忱和创造性思维, 为孩子们量身打造了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从爱国主义教育到书法、美术、体育、音乐,从充满趣味的科学实验到生动的拓印体验,再到感人的红色观影活动,每一堂课都是孩子们探索与发现的乐园,每一次互动都是心灵的触动和智慧的启迪 。
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中,用心聆听农民的心声,用行动支持乡村的发展。
在对锡溪村紫鹊楼附近农户的调研中,实践团发现当地农户依托山水之美,充分利用紫鹊界景区的资源优势,发展景区旅游和农家乐,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
随着夜幕的降临,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团并未停歇。 黄昏下, 实践团 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 村民家庭,了解当地教育现状、网络普及程度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并与村民共同探讨乡村教育的发展之路。在夏夜的微风中,那些年轻的身影, 成为 锡溪村最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的热情和奉献,温暖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
八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 同学们 在锡溪村留下的足迹却是深远而持久的。他们不仅为孩子们带去了知识的甘霖,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这些种子必将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7月1日至9日,由艺术设计学院(湘瓷学院)学生组成 的非遗绒花双创团队, 深入禾青镇各村,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特色与非遗资源现状,共同探讨非遗绒花艺术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之 路 , 通过 非遗绒花公益课堂 , 为当地村民 讲解绒花艺术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及制作工艺,并手把手教村民们制作绒花 , 最终与 炉竹村 村委会签订了设计 公益帮扶 协议书。
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师生对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重要性的认识,也充分展示了职业教育在非遗传承与创新领域的显著成果。
7月10至13日,受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科教新报社的邀请,由艺术设计学院(湘瓷学院)组成的设计专业服务团队,前往湘赣交界——浏阳市文家市镇岩前中学,开展“我梦想中的校服”设计对接和调研活动。设计团队随后开展了师生座谈会、实地问卷调研、了解学校发展状况,并与岩前中学初步达成“一对一”设计帮扶,随后参观了秋收起义纪念馆、胡耀邦故居等革命圣地。
在后期的校服设计中,艺术设计学院(湘瓷学院)将以简洁、美观、安全、实用为设计原则,结合学校当地的本土文化与红色文化,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充分展现岩前中学青少年精神风貌的“梦想中的校服” 。
此次的美育之行,让学生志愿者们设身处地的感受时代的气息,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的无限生命力,红色精神深深地植根在心中。秉红色之基因,传不朽之伟业,念奋勇之先人,感实世之青年,习爱国之精神,创时代之风采。艺术青年应当关注乡村的现状与历史,感知乡村、感知中国,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洪流中去,凭艺术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学子们 通过本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让 他们的青春之花在乡村大地上绚丽绽放,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 。
来源:科教新报